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

踹妞圖文:《三年後,你的工作還在嗎》迎接工匠、總管、與行腳商人的時代

圖片來源:甘田文創

作者:田育瑄

一年已經過了一半,趁著這個時間好好檢視一下這半年的工作與學習成果,以及決策時的錯誤與困難,想一想可以改進的更好地方在哪?可以如何擦亮自己的品牌,經營一個生態圈,讓人家想到相關問題就想到你?

朝著目標前進,最終目標:「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匠(專業)、行腳商人(市場)、總管(連結整合)」。

我想要成為遊走各國的國際教育自媒體,我的研究和文字,加上夥伴的音樂和創意,不論走到任何地方,都能用故事和影像傳遞正向力量,感動人心,傳遞「愛」的口譯員阿!(以前夢想是到聯合國做口譯)~~~如果之後有機會,還想跟專業朋友做口述影像,為視障朋友傳遞知識與樂趣!

1. 沒過五十歲的你,盡早發展「自己的品牌」是很重要的

要當獨立工匠,並不是懂一種技術就夠了,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,可能還需要懂行銷、懂經營、懂通路、懂銷售、懂得整合你自己專業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員。 更重要的是,無論你是上班族、是學生、是專業人士、是自雇者,你都要想想怎麼「擦亮你自己這品牌」- 讓別人碰到某個問題,就會想到你。

畢竟別人為何需要雇用你(或你的團隊)? 通常都是因為【你有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、你有辦法把某個交付物從頭包到尾、你是那個領域的少數專家、或是找你的總成本最低】。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,管理知識與技能、甚至結合其他工匠的專案統籌技能,會是很重要的修練。

與其待在一個穩定的環境看書學習,不如直接在實際的市場中學習創業需要的各方面技能 (也果然很快就發現,只懂本業的知識是根本不夠,還有超多其他的知識急需養成)。 也算是運氣好,雖然一路跌跌撞撞,但邊走邊學下也勉強走到現在了。

2.  長大,是一種從慌亂到習慣的過程

哪裡不足,就往哪裡練

逼著自己去習慣。努力把自己丟到你不擅長的情境中,慢慢地⋯⋯你就習慣了。

比方說:

每次報告都自告奮勇上台。每次上課都逼著自己舉手提問。
有機會表達意見時,就逼著自己把話講清楚。

多幾次之後,你會開始習慣與人溝通這件事。
習慣後,你較不會感到緊張與慌亂。
最後,你會隨著經驗增加而搞懂這件事情的本質規則。這時候,你就會有洞澈一切的冷靜了!

所以不擅長看人臉色的、個性內向的,若想改變,那你要刻意跟人接觸。
搞不懂異性想法的,若想改變,你該多跟異性接觸。 台會緊張的人,若想改變,那就請逼自己多上台。

其實你回頭想想,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麼從小長大的嗎?

你看看那些父母帶著小孩子出門的。小孩子搭上火車、搭上飛機,睜大眼睛興奮的大喊,到處摸摸碰碰興奮的不得了。

飛機要起飛了,他們又緊張害怕的說不出話。 你在旁邊看了可能會覺得:「這有什麼好又興奮又緊張的?不就只是坐飛機嘛~」但他沒搭過,完全不知道後面會有甚麼狀況。

無法預期、無法準備,自然容易在情緒上有波動。 而你搭過幾百次了,對於後面整個流程了然於胸,當然你能多些從容。


早點去習慣,就早點突破

所以,對於我們不擅長的事情也該這樣。本來人天生在每個領域的天賦都不同。對於缺乏天賦的事情,我們當然一開始是做不好的。缺乏天賦,若又缺乏經驗,更對那件事情後續的發展毫無所悉。

在這情況下,如果這事情很正式或很重要,當然我們就會極度緊張。而緊張的心情會帶來生理上的反應,又會讓心理更擔憂;這樣的惡性循環下,當然說也說不好、做也做不對、行動不到位、表情也僵硬、腦中一片空白,最後表現很差。

所以改善的方式,一方面是培養技能,另一方面就是多有經驗。一旦後面會發生甚麼都有所理解,最少你能降低緊張。人不緊張,就能把能力平穩的表現出來,而這才能逐步成長。

大部分人,通常面對這種狀況,直覺想的是要藏拙。 既然我不擅長演講,那我拚死不上台。 既然我不懂異性在想什麼,那我盡量不去跟他們說話。既然我不擅長溝通,我死也不跟人溝通。

這策略不能說有錯。前提是,你要有辦法逃避一輩子。只要你有辦法永遠躲著,那就請好好地躲過每次的磨練。

但有些事情我們其實很難逃避一輩子,比方說與人溝通、跟異性交往、表達自己的想法、解釋自己的觀點這類。那我會建議你盡量在越早的年紀逼著自己習慣越好。越晚才有覺悟,一方面會有更長的時間浪費在閃躲與碰撞;

另一方面,大部分人對於老人學習者的容忍度終究沒有對年輕人來的高啊! 大家只會覺得:「都這年紀還搞不懂?」 這就會讓學習之路更顯得艱辛了。

所以若覺得自己有什麼不足,現在就勉強自己去練習那情境。逼著自己累積經驗、逼著自己盡早開始習慣。

然後,總有一天,你會能有所突破的。


3. 三年後,你的工作還嗎?掌握 3 大能力 一起成為人人稱羨的人才吧!

(1). 普通人:缺乏特色的單純好人

指單純好手好腳的人,或是念了一般大學甚至碩士畢業,但卻沒有任何突出性的人。

(2). 單功能:具備單一賣點

最少有一項能夠被市場需要的技能。

(3). 多功能:具備多項賣點

指除了具備主要技能以外,同時還會很多旁支技能。

例如:除了是一個資深軟體工程師,還會修圖、組電腦、經營FB粉絲團等。

(4). 感知力:理解並解除別人的核心痛苦

有辦法理解別人的痛苦,並解幫他解除痛苦。

(5). 傳承力:讓自己具備複製能力

如果你具備傳承力,長期而言你就不只是一個人,這意味著大部分人能夠升遷,是因為老闆覺得你有辦法將手邊工作順利交接給其他人,他們才願意讓你承擔更重的責任。


(6). 銷售力 / 建構力 / 連結力

想走工匠之路的人要具備建構力,必須能獨立把一個產品或服務完成的能力。

想走行腳商人之路的人要具備銷售力,簡單明瞭就是指能帶錢進來的能力。

想走總管之路的人要具備連結力,能協同不同專業的人,幫忙規劃同一件案子的能力。

(7). 整合力:把資源結合在一起的能力

類似演藝圈的製作人,把資金、人才、創意、技術整合在一起,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。

(8). 創造力:開創新事務能力

包含技術上、流程上、服務上、及商業模式上各種創新,具備這項能力的人,通常能夠根據不同的職能路線,完成不同事情。

(9). 達人:自己成為品牌

如果你在某一個領域待久了,你可能成為該領域的大師,使自己成為品牌,獲取超額的社會敬重及財務報酬。

(10). T型大師:具備多項特質的達人

當你成為某項領域的達人時,你還得嘗試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、學習

賈伯斯就是一個好例子,他將工匠路線發揮到極致;然後開始嘗試成為行腳商人,進行產品設計、整合;此外他又有明確的洞察力,了解市場需求,訂出市場接受的最高價,讓市場對 Apple 的產品迷戀與感動。

(11). 領導與經營:最小戰鬥單位的領頭者

若你能領導一群 T 型特質的專家,或是協助一個組織順利營運,那麼你的溢價也會變得很高,這樣的角色是前面的集合體,能做到這一步,你勢必是一個萬中選一的高級人才!


4. 迎接工匠、總管、與行腳商人的時代

工匠:從無到有建構一項產品的能力

其實「工匠」在工業革命之前是社會上非常重要的職業,那時沒有機械和生產線,世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是由工匠親手製作的。一位工匠具備從原料到成品完整地製作出產品的能力,甚至還能接受定做,來滿足顧客的需要。

例如,鐵匠知道如何從鐵砂錬出鐵,並且冶煉打製成為鐵器給客人;而陶匠有能力從揉土、塑形、上釉、燒製做成陶器販賣。

工匠的養成往往以「師徒制」的方式來進行,徒弟跟著師傅從做中學習(甚至從雜役開始)並逐漸累積經驗,雖然培訓期很長而且要學的項目瑣碎繁雜,但只要學成出師便能獨當一面,靠一己之力製作出產品來滿足客人的需求。

工匠的能力,不一定僅限於實體物品,對於服務也一樣適用,只要能從無到有,建構整套的服務就屬於工匠的能力。(專業服務業:司徒達賢教授論壇:若無強大的專業服務業,製造業難以更上層樓專訪準經濟部長李世光:要漲電價,人民所得要先提高

例如,一位客服領域的「工匠」不僅僅是知道如何回應客戶問題,對於整個客服體系的設計、通訊設備的選擇、人員的教育訓練等環節都能清楚掌握。

假如有間公司想要建立一套客服體系,只要委託這位「工匠」,給予足夠資源,他就能夠順利搞定,這就是工匠的實力!毫無疑問,這樣的人才絕對是各界重金挖角的對象,因為在專業分工的生產線思維中,多數人只懂得單一技能,具備全面性知識的「匠才」是十分難得的。


行腳商人:掌握特定族群需求與喜好的能力

「行腳商人」是流行於農業時代的流動貿易商,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職業,通常被稱為「挑貨郎」。他們揹著布包或是擔著扁擔在各城鎮間巡迴,把城市裡的新奇玩意兒帶到鄉間販賣,或是反過來把鄉間的特產賣給都市居民。

@ 他們的貨物種類既多且雜品項不定,只要是客人喜歡的他們總有辦法弄到手,同時也接受客人的委託代為採買

@ 不管是中國或是西方,鄰里間只要有行腳商人到來總會引來太太小姐們一陣騷動,因為行腳商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新奇的物品,也為當地人「進口」了全新的文化體驗。

行腳商人和工匠不同,他們雖然不會製作產品,但他們十分了解特定族群的需要,並知道如何找到客戶想要的東西來滿足需求,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功力。

行腳商人這行業因為鐵路發達與大型商店的興起而式微,現在應該只有連續劇裡才偶而看到。不過到了市場需求多樣化,客戶越來越難滿足的今天,「掌握特定族群,提供專屬商品」的重要性又重新抬頭。

兩位七年級生用五萬台幣創立的「東京著衣」就是個「行腳商人」發光發熱的例子,他們的 「扁擔」裡有鎖定十八至二十八歲年輕女生所中意的服飾,價格也在這個年齡層可以接受的區間,他們不光是銷售服裝,同時也是流行時尚的傳遞者,如同行腳商人一般帶給消費者新的穿搭資訊。幾年下來這兩位現代挑貨郎已經達成了每年十億元的營業額,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力量!


總管:組織不同人事物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力

電影裡,歐洲王公貴族的家裡都有一位衣著筆挺、態度沈穩的老管家,而古代中國的豪門宅院中,也總有位長袖善舞、應對得體的總管角色。

管家與總管都是組織裡的核心人物,對上,他們要清楚掌握主人的需求;對下,他們要打理宅子裡所有瑣事,並妥善協調廚師、園丁、僕人、馬伕等完成每一項任務。他們是組織中實質的營運者,對外要取得資源、打通障礙,對內則要協調眾人、回應突發事件,甚至還得照顧每位成員的心情。

一位具備「總管」能力的達人,或許無法像工匠一樣製作產品,也不像行腳商人一般擅長銷售,不過對於整合人、事與物卻非常在行,是能夠將個體凝聚成團隊的關鍵角色,沒有他們,人手再多也只是一盤散沙。

真正的「總管」職位在今天也不多見了,但是具備「總管特質」的人在未來卻是奇貨可居。其實在1970年代美國AT&T的CEO格林里夫(Robert K. Greenleaf)就曾提出「僕人式領導」觀念,強調的就是以服務和人性為導向的「管家精神(Stewardship)」。

以往一人大權在握,眾人聽命的極權管理將逐漸沒落。從近年來竄起的網路科技公司如Google、Facebook、Dropbox的管理文化來看,領導者無一不把心力放在找到對的人,提供最好的環境,並給予所需的支持這幾件事情上。

員工不再是領導者意志的延伸,反倒是領導者成了員工的後盾,為其服務,並支援團隊發揮最高表現。

而在企業內部除了工程師以及銷售人員外,PM(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)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,因為他們提供了橫向連結,把不同的人與繁雜的事物整合為一個有規律的系統,並達成預設的目標。「總管」特質將與「工匠」、「行腳商人」並列未來職場的黃金三角!


網路讓舊時代的技能重回舞台

工匠、行腳商人與總管都曾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而被人們淡忘。或許您會有疑問,為何到了今天,他們卻又重新抬頭,並成為未來的關鍵特質?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網際網路的興起,「資訊科技」成為他們的新槓桿,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力量。

打個比方,你是十七世紀的工匠,手藝雖然很精良,但你的貨品頂多是賣給周遭城鎮的消費者,因此銷售量直接受到地理的限制,產量也難以提升,後來工業革命開始,這行也就逐漸淡出。

但有了網路之後,一切都不一樣了。首先是突破地理限制,就算你的工作室位處深山,只要透過網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您的商品並且下單採購。交貨也不會是問題,各家物流公司早就建立起快速穩定的配送網路。至於產能也不用擔心,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以及自動化生產的技術,只要有訂單,許多工廠都願意為你代工,更不用說還有日益成熟的3D列印科技。

再來看看行腳商人。工業革命之後,交通建設的普及讓行腳商人不再吃香,而城市與商店的興起也取代了他們的價值。但是在今天,透過無所不在的媒體、網路、與行動科技,只要能掌握特定族群的需求,通訊科技反倒能大大幫助他們推廣產品。今天的「行腳商人」不用再挑著扁擔走訪鄉間,就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販售各式各樣的商品,更別提完善的物流服務可以快速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。

至於總管,在過去總是依附主人而生存,雖然他們了解人性、並有強大的組織能力,但貴族階級與大家庭的式微卻讓他們失去了舞台。不過在今天,網路幾乎把全世界的人都緊密連在一起,各種社群平台讓國家與地域的邊界逐漸消失,這也讓具備總管特質的人更容易發揮長才,像是在網路創業圈裡,優秀的總管就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,具備各式專業的人才一起共事,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。

三種特質合體 = 最小戰鬥單位

在今天,工匠、行腳商人與總管並不代表某種特定的行業,反倒更像是三種專業特質

如果拿電腦遊戲來比喻,工業革命時代職場就如同「超級馬力歐」這類的線性遊戲,玩家得一路過關斬將,朝向更高的關卡前進,若無法更上層樓就宣告卡關,Game over。而未來的職場,則更像是線上RPG遊戲,每位玩家根據自己的專長特質,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,並且與其他玩家共同結盟,一起朝打怪、集寶、升級之路邁進。

近年來,以美國科技業開始,許多產業都出現了不同角色結盟的工作團隊,幾位擅長技術的「工匠」、幾位了解市場「行腳商人」,再搭配善於經營管理的「總管」組成一個團隊

他們有時選擇自行掛牌創業,但也可能以團隊為單位應徵一間公司,甚至說服企業主資助他們成立新事業。創業或是聘雇對他們來說,純粹是資源取得方式的不同。由於他們具備獨立研發、銷售、與運作的能力,得以和大企業保持一種對等的合作關係,並非像傳統上班族僅能仰賴組織,當個聽命行事的員工。

上述的結盟,我們稱之為「最小戰鬥單位」,單位的整體能力取決於成員的「工匠值」、「行腳商人值」以及「總管值」的綜效,在未來的職場,這將成為一股最堅實的勢力!


閱讀更多《博客來》三年後,你的工作還在嗎:掌握關鍵職能,迎向工匠、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!

---------- ↑根本就是在講外商生活,也連一篇故事參考 --------

外商顧問的職場真心話:在工作上,不是100分就是0分

作者:Fiona Lin

如果要挑出一個工作與學校最大的差別,我會說:在學校裡,70 分就是 70 分,90 分就是 90 分,但是在工作上,如果不是 100 分,就是 0 分。

上上個禮拜,我們 team 為了趕各種客戶的死線,連夜加班。大至 Managing Principal,小至我們分析師(Analyst),每個人都待在公司到凌晨。星期四的晚上,我跟另一個分析師乾脆在看完日出之後,睡在辦公室兩個小時,起來繼續趕工到星期五晚上。

我們成功的交出了報告,大夥兒鬆了一口氣,週末回家睡了兩天。

但是,在一個禮拜後的今天,在一個新分析師幫我把報告拿出來準備做最後的歸檔時,發現了好大一個錯誤:

其中兩個圖表錯了。

不是格式錯,不是少了一個句號,也不是錯了一個顏色:是硬生生的,內容錯誤。那些檢查過 100 遍的數字,還是錯了一個。那些引用的附註,在被我存檔成 pdf 的時候,弄錯了版本。

你會說:這麼簡單的事情,為什麼沒有及早預防?為什麼研究所畢業的妳,連存個檔都不會?為什麼妳不好好的安排時間,讓自己好好檢查?

我會狡辯:星期四凌晨 3 點半,我已經焦頭爛額得做各種修改跟檢查做了 20 個小時,在這樣高壓的工作情況下,我已經盡我的全力了。相信我,我已經努力了百分之兩百了。

你會說:這不是藉口,公司花錢請你來,就是要你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好,如果連存個檔都存錯,我為什麼要你?凌晨幾點不是藉口,如果妳一工作到凌晨就會出錯,那我是不是應該乾脆請一個熬夜工作不會有問題的人?再說,數字錯誤,絕對是可以靠著檢查而預防的,妳知道時間很趕,為什麼不好好請別人檢查,或是早幾天自己檢查?

你知道嗎,你是對的。我啞口無言。因為,在工作上,不是 100 分,就是 0 分。

在講求專業性的服務(professional service)世界裡,沒有藉口。東西交出去,不是完美,就是不及格。這裡不是學校,你念書念了到了 60 分,就有 60 分。你不能拿你擅長的英文科分數來補足你搖搖欲墜的數學成績。你不能靠課外表現來加分。你不能靠參加比賽得獎來保送…...在工作的世界裡,少了一個句號,錯了一個數字,就是讓公司丟臉,就是一份 0 分的產品。

當然不是每個產業都是如此。但是在我工作的地方,我們對每份交出去的報告或是簡報都要求完美,因為這是客戶的要求、律師的要求、法官的要求。如果一個公司,連自己出的報告都管不好,那客戶為什麼要花幾百萬美金錄用你?
我們可以反駁:花錢並不代表整個公司都要為了你熬夜,花錢並不代表你可以臨時把要求改來改去,花錢並不代表你是對的。更不用說,錯了一個句號或是一個附註,根本不會影響整體的分析。

客戶可以說:這樣啊,好吧,既然我們理解不同,那我們只好請另一家公司做囉。

這就是現實。我沒有要討論這樣的文化好或是不好,我要說的是,這其實是一種對新鮮人很好的訓練。

還沒工作以前的我,常常眼高手低。基本上,我覺得自己「too good to do tedious work」。我太聰明了,我讀很多書,那些老闆們在講的理論我都懂,甚至比他們更懂,我為什麼只能幫忙做做文書處理,修修圖表,做做 excel?但是這一年中,經過這些訓練,我練了一身很紮實的基本功。該會的文書處理我愈做愈快,excel 的各種小技巧我熟能生巧,我會寫程式做大筆的資料處理,最重要的是,透過這些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流程,我了解到老闆們做個案的流程,當上級還在討論怎麼安排工作的時候,我可以即時跟他們報告說,這些細節的東西我已經處理好了。更神奇的是,我的細心程度上升了百倍:以前我是個履歷表充滿格式錯誤的人,現在我眼睛尖到一個標點符號忘記被改成斜體我都馬上挑的出來。

這樣的訓練有什麼好處?我覺得這培養了我紮紮實實做事情的習慣。無論我在什麼樣的公司,我都會帶著這樣的龜毛,想盡辦法把工作做到最好。當然我不是完美,但是我的心態改變了,在虛心接受錯誤的同時,我也了解到好好做事的重要性。

這樣的心態不僅對公司有益,對自己在工作上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。

我發現,在工作上,大家挑隊友的標準是建立在信任上面的。很會大聲說話光鮮亮麗的人很酷,但是如果他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跟我一起把每個細節檢查 100 遍,我不會想跟他合作。在凌晨 3 點大夥一起趕工的時候,你最不想看到的,就是那個半調子想要草草交差的人;你需要的是那個,願意檢查再檢查,確保自已跟他人的工作都完美的隊友。因此對於新鮮人來說,把分內的工作做好是非常能夠累積自己 reputation 的方法。如果一個新的分析師願意花 5 個小時把一個無聊到不行的文書工作檢查到滴水不漏,下次我拿到有趣的分析工作時,一定第一個想到他,而當我的小老闆問我要推薦誰來跟他做事時,我一定推薦這個新人。

在工作上,有那種只顧著八面玲瓏把老闆哄得服服貼貼的人;也有那種埋頭做事,把小事情都做到 100 分的人。

不,你不應該只當那個八面玲瓏的人,你也不應該只會埋頭做事。你兩種能力都要有: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,也別忘了靜下心來做小事的重要。

身為新鮮人的你,可能跟我一樣,對於公司過度注重細節的態度感到迷惑(花這麼多的心力跟金錢去修改圖表的顏色和位置,有意義嗎?)。不過換個角度想,在這樣的壓力下,反而可以訓練自己做事情乾淨俐落又快狠準的能力。

一個只有 100 分與 0 分的世界很不公平,但這會鼓勵我,永遠交出滿分的作品。

原文請見《換日線》外商顧問的職場真心話:在工作上,不是100分就是0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