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

英國程式教育:學創造與拆解的邏輯



作者:田育瑄

《衛報》指出,英國正著手打造「程式設計國度(A nation of coders)」。新頒布的國中入學考試,預計將「程式設計」納入測驗。根據估計,未來英國工程領域相關職缺,從基礎建設、雲端、智慧型手機到平板,約有8萬名人力缺口。

為了搶得先機,英國政府早在2014年9月就將「程式設計」納入中小學課綱,鼓勵孩子學習,增加未來競爭力。

英國首相大衛‧卡麥隆(David Cameron)接受《衛報》專訪時說道:「我們必須讓孩子能與世界競爭,在數位浪潮下,對程式邏輯和語言的掌控,將對未來職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;而國家未來成敗的關鍵也建立在採用何種方式讓孩子學習數學、科學和程式設計,這也是我們將『1小時學程式(Hour of Code)』融入課綱,與STEM學科(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數學)共同學習的主因。」

英國教育部長妮基‧摩根(Nicky Morgan)也說道:「過去幾十年來,想要從事醫療與工程業的學生才會選修數學或科學,但這套思維模式已經無法一體適用,修習STEM學科將引導孩子們走向更開放的職涯人生。」



學程式的最終目的:用新穎方法解決問題

「雖說程式撰寫的技能是必須的,但我們堅持廣招各界人才。實際上,許多頂尖的工程師不一定具有電腦學科背景,反倒是為了工作而精進的員工寫出來的程式更符合人性需求,且令人耳目一新,」英國科技公司Potato執行長傑森‧卡懷特(Jason Cartwright)於《衛報》評論道。


「對我們來說,網羅能夠發揮創意與彈性的人才,跟擁有學歷資格一樣重要,工程師最終的目的就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,擁有截然不同背景的人才或許更加合適。你可能想像不到懂『音樂』在寫程式上的好處,我們公司2位資深工程師就是音樂背景出身,而且沒有正式的工程相關證照,但在邏輯上,旋律、音符的編寫,就像程式的單元和組成,發想必須從無到有,除了創意,跳脫框架更是他們勝出的關鍵,」卡懷特接著說道。



了解「程式邏輯」才是王道

擁有3個孩子,負責歐洲、中東及非洲地區市場的前臉書主管克里斯汀‧赫南德茲(Christian Hernandez)也於《衛報》分享:「即便政府大力鼓吹程式教育,但許多老師和家長並不了解『撰寫程式』的意涵。我是個喜愛科技的工程師,也在12歲時自學程式,我不認為每個孩子都必須懂得『編碼』,編碼是操控電腦、讓它執行指令的程式語言。但我鼓勵孩子們用科技『創造』,鼓勵孩子了解『程式設計』,也就是了解操作程式背後的過程與邏輯,培養科技為生活服務的思維。

我跟我6歲、4歲與2歲的孩子一起打造不同工具來解決問題,教他們用心觀察科技工具如何發揮創意、解決生活的問題,例如我們會在家用樂高積木結合iPhone應用程式,打造吃點心的遙控機器人,孩子用熟悉的樂高積木結合程式軟體,創造、設計獨一無二的玩具。讓孩子認為他們是在創造進化版的樂高,這才是程式教育本質的所在。」
讓孩子左手掌握STEM學科的「硬功夫」、右手擁抱人文科學的「軟實力」,培養孩子了解世界的面貌與自學的心態,是程式教育裡最重要的一塊拼圖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邁向長遠發展的康莊大道。


刊登於《親子天下》英國程式教育:學創造與拆解的邏輯
《親子天下》程式教育專題英國程式教育:學創造與拆解的邏輯
刊登於《翻轉教育》英國程式教育:學創造與拆解的邏輯